爱:基督教快乐主义的追求

《哥林多后书》8章1-2,8节

人若将与上帝相交看成一件当行的善事,这是对上帝的亵渎。如果我们来到上帝面前与他相交是为尽义务而非出于内心对他的渴慕,那么我们就是在上帝面前自高,好像我们是施恩者,上帝倒是在缺乏中接受我们的恩惠 ,,这是对上帝的亵渎。我们尊荣这位完全自足的上帝唯一的方式就是来到他面前,享受他的爱,并因认识他而喜乐。。这正是我们上周分享的重点,我们称之为垂直的基督教快乐主义。在上帝与人之间的纵向生命关系中,追求快乐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须的。“以耶和华为乐!”——人类受造的终极目的就是以上帝为乐,并以此荣耀他。

那么什么是横向的基督教快乐主义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是以“当行善事”为待人的准则,还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同样要追求快乐?基督教快乐主义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追求快乐是我们行善的基本动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去追求完美而永恒的快乐,我们既无法爱人,也无法爱神。 我会以经文显明我这样说的根据。然后我们来查考一些富有争议性的经文,最后让我们一同回顾历史,让那些因着爱而努力服侍教会、服侍世人的基督教快乐主义者成为我们的激励。

马其顿教会的爱

我们先来看哥林多后书八章。保罗说爱会产生哪种内在与外在的行为呢?

弟兄们,我把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告诉你们,就是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喜乐;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 . . 我说这话,不是吩咐你们,乃是借着别人的热心试验你们爱心的实在。(林后8:1-2,8)

保罗举出马其顿人乐捐的例子是想察看哥林多人是否会效法他们这样的热心。那么第一、第二节所说的爱是什么呢? 首先,爱是源自上帝的恩典:“我把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告诉你们” 其次,上帝的爱充满在马其顿人的心里,使他们有满足的喜乐(第二节)。这里我们注意到,马其顿人的喜乐不是因物质上的富足,而是因神而喜乐。因为照第二节的说法,他们都是一些“极其穷乏的人”。 第三,当保罗为耶路撒冷的圣徒募集善款的时候,他们极大的喜乐在慷慨乐捐的行为上生动地表现出来。 那么,保罗在这里看到的爱是什么? 这爱就是当我们满足了别人的需求时在上帝的里面享受到的极大喜乐。注意第四节的经文这样说:“他们再三地恳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份。” 我们不要以为,马其顿人是为了在上帝面前显示他们慷慨乐捐的善行是在压制自己的愿望。当你的孩子言辞恳切地求你让他再多玩一会儿滑板时,“爸爸,让我再玩一会儿,一小会儿!”——他们难道是在为了某种道德理想而牺牲自己的愿望吗?当极其穷乏的马其顿人再三恳求保罗准他们在这笔善款上有份时,完全是因为他们甘心乐意这样做。 的确,他们没有把穿衣果腹的钱留下来给自己用。但是他们这样做绝不是为了履行什么刻板无趣的义务,而是甘愿献上有余的食物,去追求与他人分享上帝恩典的喜乐。这些人在极其贫乏的情况下的甘心奉献使他们心里满了上帝的喜乐,以致这样的捐输对他们来说不再是财物上的负担,而是来自上帝的祝福。他们发现基督教快乐主义所追求的爱!这爱在满足他人需要的同时,也使自己满有上帝极大的喜乐。

爱比行为更重要

以前我常听人(约瑟·弗莱彻在伯特利大学关于境遇伦理学的演讲)说,爱不在于你怎样感受,而在于你怎样行动。这实在是一个超简单的表述!(这种说法是基于这样一种神学理论,即人不需要经过重生就能遵守道德规范。)为什么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三节这样说:“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呢? 这是因为真正的爱永远 超越于行为。保罗将马其顿人视为爱的范例,并不是因为他们慷慨乐捐的行为,而是因为这行为是出于他们在上帝的恩典中所享受到的极大快乐。如果我们的善行不是出于我们在上帝的恩典 里所享受到的满足的喜乐 ,那这善行还不能称为爱。 唯有基督教快乐主义所追求的爱才称得上保罗所说的爱。这爱具体说就是,以上帝为满足的信徒,借着与他人分享这种满足,使这满足更加增添的行为。

至此,我希望你已经了解到为什么追求在上帝里的快乐是行善最根本动机,为什么我们不去追求完全和永恒的快乐,就无法爱人,也无法蒙上帝喜悦的原因。

上帝喜爱那些捐得甘心乐意的人

让我们看看支持这种说法的经文。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九章仍在请求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捐出善款。他在第七节讲到信徒捐款的基本原则:

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

意思是说,上帝并不悦纳人不是出于甘心乐意的善行。 如果我们所行的善并不是出于甘心,那么这样的行为并不能蒙受上帝的喜悦。上帝喜悦的是捐得甘心乐意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如果我们不去追求完全而持久的快乐,我们就无法取悦上帝的原因。上帝喜悦捐得甘心乐意的人。如果我们行善不是出于喜乐的心,我们就还不懂得如何蒙受上帝的喜悦。什么时候我们甘心乐意地给出去,什么时候我们就能蒙上帝的喜悦。因此,作为基督教快乐主义者,当我们在处理与别人的关系时,总要追求成为一个甘心乐意付出的人。

上帝喜爱甘心乐意服侍他的牧者

在彼得前书五章中,彼得告诫教会长老们应该如何牧养神的群羊。彼得在这里向牧者提出的牧养原则,与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八章和九章提到的财物奉献原则相同。彼得前书五章二节说:

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的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

意思是说,上帝喜爱甘心牧养神群羊的牧者。在这里上帝的命令并不是只要我们做工就够了,而是要求我们在牧养群羊的时候,有一颗欢喜快乐的心。 如果我们没有带着喜乐的心做牧养工作,就是在违背神的命令。菲利·布鲁克斯是一名生活在一百年前波士顿圣公会的牧师,他曾经写了 “小伯利恒歌”这首赞美诗。在谈及牧养时,他这样写道:

我认为一个牧者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能完全享受他的工作。我指的是他能享受这个工作本身,而不只是把它看成一个工作而已。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他的工作,那么他就是再踌躇满志,也不可能把它做好。他可以在工作中极尽努力,以此遮掩自己对这个工作的厌恶,但这却不是长久之计。总之,作为一个牧者,你总能从写作、演讲、讲道和与年轻人的接触中体会到简单的快乐,不要把你的工作只当作一份工作来看,而要当作你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你越享受你的工作,你就越能把它做好。

要想以上帝所喜悦的方式在教会或世界里做好牧养工作,我们就必须坚信并听从保罗在使徒行传二十章三十五节所说的 :“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保罗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是因为这句话具有激励我们更好服侍的重要价值。保罗告诫我们,在作服侍工作的时候,一定不能缺了甘心乐意的心。当主耶稣说“ 施比受更为有福”的时候,这个应许是我们可以盼望和寻求的。

不要满足于不完全的快乐

拦阻我们爱人的障碍同样拦阻我们敬拜上帝。 这个障碍使我们既无法遵守第一条爱上帝的诫命(与上帝的垂直关系),也无法遵守第二条爱人如己的诫命(与人的横向关系)。这个拦阻不在于我们追求快乐,而在于我们太容易满足。我们不相信耶稣应许说,如果我们活出乐于助人的生命,而不是贪图物质享受的生命,我们就会得到更多的祝福,获得更大的快乐,拥有更完美和持久的满足。对这种满足的渴望,会驱使我们过一种更为简单的生活,并驱使我们努力追求爱,而不是物质的丰富与舒适,因为物质的丰富和舒适就像破漏的水池一样,无法承受完全的满足。 我们应当站在市中心广场的最高建筑物上面,向寻欢作乐的美国人高呼:“同胞们,你们追寻的快乐还远远不够!”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賊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賊挖窟窿来偷。(太6:19-20)

不要只满足于短暂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根本经不起金融危机和死亡的挑战,要寻求属天的永恒不锈坏的满足。一个生活在物质享乐和物质刺激中的人,就好像把自己的金钱扔到老鼠洞里一样有去无回;一个单纯活在爱里的人,他所拥有的是超越且永恒的快乐。听听主怎么说:

你们要变卖所有的周济人,为自己预备永不坏的钱囊,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虫不能蛀的地方。(路12:33)

弟兄姊妹,我们向这个世界所传的是福音!是好消息! “让我们离开那漏水的池子,离弃那些无以为满足的短暂的快乐,来就近耶稣,因他里面有持续到永远的满足和喜乐。让我们一起加入到基督教快乐主义的寻求中,因为主告诉我们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希伯来书中关于快乐主义的段落

请和我一起打开希伯来书十章三十二至三十四节的内容。我想让你们看见,当属天的快乐充满在人里面的时候,基督徒在严酷的逼迫面前,心里仍充满了爱。

你们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后所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一面被毁谤,遭患难,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一面陪伴那些受这样苦难的人。因为你们体恤了那些被捆锁的人,并且你们的家业被人抢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

这些基督徒以马其顿人捐助贫穷信徒一样的爱心(林后8:1-8)服侍了监狱中基督的肢体。他们因着对肢体的爱,在上帝里面享受到极大的喜乐。他们在面对自己生命时候向神说:“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诗63:3);在面对自己财物的时候向神说:“我们在天上有更美、长存的家业”;在面对自己的同伴时向神说:

让我们不要顾惜财物和亲情,
也不要顾惜这必死的身躯;
身体可以被消灭,
真理却不能被抹杀,
因为神的国直到永永远远。

由于内心充满了上帝的喜乐,他们放弃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跟随耶稣,进到狱中去服侍那些基督的肢体(路14:33)。爱就是我们在满足别人的需要时在上帝的里面所享受到的极大快乐。

让我们回到刚开始时谈到的主题。希伯来书的作者在十一章二十四至二十六节中将摩西视为基督教快乐主义的典范。请注意摩西的动机与希伯来书十章中所提及的早期教会信徒及哥林多后书八章提到的马其顿信徒的动机是多么的相似:

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

希伯来书的作者所流露出来的基督教快乐主义的实质与其他书卷的作者是如此惊人的一致。在希伯来书十章三十四节中他说 ,那些基督徒在极大的快乐中看见那存在天上更美、更长久的家业,为此他们甘愿放弃他们地上的产业。在十一章六节他说,只有来到上帝面前,相信他会赏赐来寻求他的人才会得到上帝的喜悦。在十一章十六节他为属灵先辈渴慕天上更美的家乡而发出由衷的赞美。“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他们并不以上帝为耻,因为知道上帝为他们在天上准备了一座更美的城。在十一章二十四至二十六节中,摩西被尊为英雄,因为他想望属天的赏赐,宁愿与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享受在埃及的罪中之乐。在十二章二节中,作者将那最完美的典范——耶稣基督显给我们众人:

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面前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

这个世界最大的爱就是耶稣所实践的爱,这个爱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耶稣对那无与伦比的快乐的想望,这快乐使耶稣在所有得救的人面前被高举,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

什么是舍己?

耶稣的例子可以用来解释那些明显看来与基督教快乐主义相互矛盾的经文。这些经文有:哥林多前书十三章五节:“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 哥林多前书十章二十四节:“无论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 罗马书十五章一至三节:

我们坚固的人应该担待不坚固人的软弱,不求自己的喜悦。我们各人务要叫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因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正如经上所记:“辱骂你人的辱骂都落在我身上。”

这些经文与基督教快乐主义相互矛盾吗? 我认为一点都不矛盾。当保罗说“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时,很显然,这句话并不是说在服侍工作中我们不用在意是否感觉到快乐(参看罗12:8),也不是说我们若有感动分享福音,就是在求自己的益处。他继续说:“爱是凡事盼望”(林前13:7),如果将要发生的事都是不快乐的,谁还想要盼望呢?保罗在这里所说的并不矛盾,他的意思是,作为基督徒,我们不应该寻求自己个人的、有限的快乐,浪费上帝的爱,用物质享受来取悦我们自己,而应该跟随耶稣走十字架的道路,甘心受苦、受羞辱,过简单的生活。我们不应该带着许多的不满和抱怨走上这条十字架的路,而应看见摆在我们前面的喜乐能甘心情愿地走上这条路。因为上帝喜悦甘心情愿地奉献自己的人;他喜悦甘心情愿服侍群羊的牧者,因为施比受更为有福;因为与耶稣一同受苦总比享受这个世界的罪中之乐更为有福; 如果我们为了耶稣的缘故失去了生命,我们就会在永恒的境界中赢得生命。

圣经中提到了关于舍己的教导。我们必须先弃绝沙地,才能在磐石上开始建造; 我们必须先弃绝人的称赞,才能得着神的赞许; 我们必须弃绝对短暂会锈坏的财富的追求,才能拥有属天的财富; 我们必须弃绝在人群中的安全感,才能得着上帝里永远的平安; 我们必须弃绝自己的贪饮好食,才能在宇宙间最大、最持久的宴席上坐席; 我们必须弃绝对自己的依靠,才能说出:“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上帝从来、也永远不会让我们为了较小的价值而舍弃最高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他要求我们弃绝罪的原因。上帝总会也会永远要求我们舍弃次好的、短暂的、不足以为满足的享受,而去获取最好的、永恒的、使人得以饱足的享受。在垂直 关系上,上帝要求我们要以心灵和诚实向他敬拜;在水平关系上,上帝要求我们要以爱心与他人彼此相待。爱就是上帝最大的命令,因为满足他人需要的人,在上帝里面会享受到极大的喜乐。

只要我能去爱别人,我就很快乐

许多世纪以来,圣徒们发现,人们心中享受到的上帝的喜乐才是每一个善行背后真正的动机。如果我们心里没有存着上帝的喜乐,我们既不能爱人,也不能蒙上帝的喜悦。 布里斯托的乔治·慕勒写到:“我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清楚地看到,人生最大、最根本的要务就是要让我的灵魂在每一天都能够享受到上帝的喜乐。” (《慕勒自传》,52页)。他在上帝的里面所享受到的快乐使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英格兰的孤儿们。

戴德生的儿子曾记录下父亲晚年时对自己的描述:“我从未牺牲过什么。” 他的儿子接下来说:“他说得不错,当他与上帝的灵相交时,发现自己的舍弃所获得的回报竟是如此的真实而持久” ( 《属灵秘诀-戴德生信心之旅》,30页)。 正是因为人们心里所感受到的上帝极大的喜乐,才有了今天中国数以百万计的教会被建立。

约拿丹·爱德华兹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立志讲道。他的讲道曾在十八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带来第一次属灵大复兴。“我要尽一切的努力、能力、活力、热情以及我所能想到的方式,让自己享受到属天境界中一切的快乐。” (《爱德华滋文集》,第一卷,第21页)

1980年,我听到一位锡安浸信会的助理牧师在“无家可归者之家”的讲话。他自己作为城市贫民区出生的孩子,也曾在那里生活并在那里认识了主。如今,他已经从加利福尼亚的神学院毕业,返回明尼阿波利斯工作。我至今记得他当时所讲的一句话:“爱别人让我感到很快乐。”这正是对耶稣所说“施比受更为有福”的最好注释。让这句话也成为我们伯利恒教会全心追求的目标。